大概在9月到10月(大概吧)的時候我將我的主力機換成了Pop!_OS,一個Ubuntu Based的發行版。
換的原因其實倒是很簡單,我實在受夠了win11,依稀記得是正式版剛出的第一天就推送給我裝上了,然後就是噩夢一般的三天......
什麼多螢幕下在螢幕2上打開開始菜單然後直接key in搜尋的時候Serach頁飛到螢幕1(Primary Monitor)上啊,什麼Task Bar不能文件拖放啊,還有最令我不爽的右鍵菜單....
總之,體驗十分的糟糕,想了下回滾吧結果tm剛回滾完晚上又被升上去了,十分的尷尬,最後一不做二不休,掰掰了您咧,爺去linux家了不和您玩兒了。
其實也是腦子一熱就轉linux了,主要是做個ppt,word什麼的什麼系統都能滿足需求,Linux下各種IDE的生態也都還挺不錯的(除了C#開發Windows窗體程序),然後Linux家族最難用的Terminal都比Windows的好用(也有可能是我個人的習慣問題吧)。
其實最令人糾結的問題還是在通訊工具上,國內的軟體實在是太少了,但是想了想我好像用的最多的還是Discord和Line這倆一個有原生的Linux版一個有功能還算全的Chrome Extension版,再來個Icalingua作爲QQ的取代品,好像完全夠用了。
反正我又不開發C#窗體程序——當時我真的沒有開發C#窗體程序的需求(結果後來有了,我只好又整了個wintogo在我的usb ssd上)。
總之思前想後發現換了不會影響自己的使用,甚至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比Windows還適合我也說不定,畢竟我玩遊戲都是用PS4/PS5/XSX/Switch的,電腦能打什麼遊戲對於我來說真的不是太重要——除了黃油,不過最近玩的黃油基本上都是用Ren'Py做的,就算zod上只有win版也可以下了再用sdk工具編譯一份linux的可執行檔,所以這最重要的一點好像也沒什麼差了。
考慮完日常的使用什麼的之後,該選擇什麼樣的發行版這個問題出現了。Linux家族的發行版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到一時間不知道選哪個比較好。
本來想選arch的,因爲arch社區活躍,wiki很全,而且pacman這個包管理器說實話很好用,又是滾動更新的......但是看了看同事包裏的恢復盤我決定默默的把arch劃掉,恩滾動更新很好滾炸了就不好了。那要不選紅帽系的吧,然後看了眼RHEL太貴,Fedora一樣滾,centOS要死了果斷放棄了紅帽系。那這樣就只剩debian/ubuntu系和arch系的發行版了...
好吧思前想後裝了個elementaryOS,結果用了用除了界面真的很好看,使用習慣和mac差不多以外好像用起來也就那樣,在經歷了數個小時折騰指紋無果後我果斷放棄了elementaryOS投入了pop!_os的懷抱。應該說本來是抱着「要不試試看」的心態裝的,結果發現意外的還挺好用然後因爲也懶得再試其他的發行版了就幹脆用着了。
替代程式
先來講講我都有裝了哪些替代程式好了。
- 騰訊QQ → Icalingua(一個基於oicq,使用electron封裝的第三方qq替代客戶端,功能什麼的都算是挺全的,十分推薦)
不要問我爲什麼會有Flash Player,裝着玩兒的 - iTunes/Apple Music → Apple Music Electron(這也是個Electron封裝的程序,用起來還算好用,有幾個主題可以選擇,風格接近原生的AM程序,缺點是他不能傳輸ALAC或者Dolby Atoms,雖然這點windows版的iTunes也不能就是了)
- IDE .... 關於這個是完全沒有變的,我一直都是JetBrains的忠實用戶,他們家本來就是全平臺都可以用的所以不管是Intellij IDEA還是JetBrains Rider都還是一樣的。
- 至於主要做「文本編輯器」的輕量開發工具依舊沒變,是Microsoft家的VS code——不是,vsc真的很好用啊,作爲編輯器而言不是超級好用的嗎!!最好用的記事本好伐(x)ps:其實atom也不錯
- 數據庫的可視化工具...其實很少在用這玩意兒,一般都是直接在idea裏面去連線的,不過看數據的話還是這玩意兒直觀啊,以前在windows下和mac下都是用的Navicat,雖然他是也有linux版吧,但關鍵是我的一年教育授權已經過期了,續費的話真的好貴啊,沒錢啊(x)所以最後還是姑且裝了一個DBeaver的Community Edition,反正用來看東西絕對夠用了,就是進query的標籤有點麻煩,不過重點是他免費啊!!
- Office套件....這個基本上不用提,因爲Ubuntu系本身就預裝了一個用起來還很不錯的LibreOffice ,所以一般也沒有人會去用其他的....吧?呃好啦,說不定有人會用WPS
系統套件
這裏我想想,系統的套件畢竟還是按需裝的,所以這裏就大概講講我有用到覺得不錯的東西吧?
- jENV 因爲開發的需要所以會有很多版本的JDK共存,在我前面的文章印象中有介紹過windows下多JDK共存的方法(link),其實jENV的切換jdk方式和我那篇文章裏的腳本原理是差不多的,都是通過替換環境變量達到的。嘛,在mac下我就是用這個小東西來切jdk的,然後發現其實linux系統也可以裝這個玩意兒就直接用了——別人都造好輪子了而且還很好用不用還是人?
- zsh 這個純粹就是因爲習慣了,沒有貶低bash的意思(
- zimfw 這玩意兒相當於oh~my~zsh的輕量版,大部分我們常用的omz的功能都有進來,執行速度還比omz快的多,所以很推薦大家都用用。(最好配p10k一起用,具體的我之前有發過mac的教程,linux系下其實差不多的,看看官方文檔都能搞定的)
- 輸入法我換成了fcitx5,原因大概中文圈子的都知道,ibus實在是有點......不好用?不過fcitx5在裝的過程中其實踩了不少的坑,有幾個還是popos專屬的坑,有時間再寫寫吧。
- RunCat 在top bar上面根據cpu佔用率跑的小貓咪,沒有什麼卵用,但是可愛)
關於系統
popos是基於ubuntu的發行版,簡單粗暴的講就是換皮ubuntu(x)。這裏是官網link
總的來說我覺得是比ubuntu還是好用一點的,他的dock和macOS的dock比較類似,用起來蠻順手的,21.10版本還把Applications做成了浮動窗口,比以前類似launchpad的那種用起來個人認爲更加順手一點。
槽點比較大的是那個Pop!_Shop,這玩意兒是幾乎照搬的elementaryOS的elementary shop(甚至你在htop裏面看他的名字還是elementary shop)。這玩意兒怎麼說呢...他就是默認已經裝好flathub源的popos定制版elementary shop。使用上姑且還是算方便吧但是.....
會假死。
而且老實講我不太喜歡用flatpak,尤其是flatpak版的ide。flatpak方便是方便,但是他的程序都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容器,所以在使用的時候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尤其是ide,強烈建議還是正常裝。
說來說去好像沒啥好說的了,要說他有什麼特點,大概就是裝機可以自帶nvidia顯示卡驅動吧(但我沒有獨顯,所以這點對我來說約等於沒有),總之摸魚摸得有點久了,就寫到這裏吧
叨叨幾句... NOTHING